为全面总结两年来信用交通建设成果,宣传推广我市交通运输领域信用建设典型经验及做法,持续提升我市交通运输行业信用工作水平,市交通运输委开展了2025年信用交通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现将5个典型案例予以发布,供参考借鉴。
案例一:市交通运输委设施处、市公路中心
“信诺速办”打造大件运输极简审批新模式
针对大件运输许可审批中现场核验流程繁琐、用时长等问题,市交通运输委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信用+承诺”大件运输许可新模式试点工作,通过承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企业办事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一)申报承诺自主化。试点工作面向本市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计划取得试点资格的,可主动向市交通运输委提交《信用+承诺大件运输许可试点申请书》等材料,资质审核通过后企业纳入试点名单,享有“自主核查”权限,即允许其采用承诺制自行开展大件运输现场核查。试点启动以来,已有5家装备制造企业率先参与。
(二)核查机制自律化。以往,大件运输企业在申报运输许可证时,需在提交申请表、承诺书等材料并通过形式审查后,进行装车然后联系执法人员开展预约现场核查,核查环节需耗时1-2天。试点实施后,试点企业可采用承诺制自行开展大件运输现场核查,执法人员远程核验、接件即办,审批效率显著提升。试点实施以来,累计发证215件,单次审批为企业节约核查准备时间2天,整体效率提高50%以上。
(三)监管链条闭环化。对纳入承诺制试点的企业,审批部门结合信息化核查与实地查验,定期核验承诺履行情况。对存在承诺不实、隐瞒信息或材料造假等失信行为的企业,将撤销许可、追责并取消试点资格。对于有效期内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试点企业,建立试点资格“年度自动续期”动态管理机制,到期后自动延续试点资格,无需重复提交申请材料,有效引导大件运输行业从“监管驱动型合规”向“市场主导型守信”转变。
案例二:市交通执法总队
“数信合治”打造高速公路执法新模式
为破解高速公路偷逃费“发现难、追查难”的执法难题,市交通执法总队创新构建以“部门联动、科技赋能、信用监管、普法宣教”四方为发力点的“信用+数据”融合执法体系,有效营造了良好的高速公路运营环境。
(一)聚“一路四方”合力,铸追逃治漏铁军。市交通执法总队联合路网中心、公安交警及高速运营企业成立专项攻坚组,构建“一路四方”机制。各方协作形成“卡口治理—路网筛查—执法保障—交警强制”追缴流程,推行“劝缴+催缴+线上补缴”的补缴措施,显著提升了追缴补缴效率和跨部门执法效能。
(二)融多源数据慧眼,炼闭环证据精兵。市交通执法总队构建覆盖全路网的动态监测系统,整合多源数据,通过车型、路径、缴费金额等多维度智能比对,精准识别车辆逃费行为并自动生成完整证据链,为执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三)布信用监管密网,筑查验执法基石。市交通执法总队建立车辆信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筛查并处置异常车辆,将驾驶员相关失信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开曝光,并取消其享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优惠资格。同时,对信用良好车辆降低查验频次,引导行业自律。
(四)宣法规说理化雨,树守法缴费新风。市交通执法总队在执法中推行“说理式执法”,执法人员在现场宣贯相关法规及失信后果,并发放宣传资料,解读高速缴费标准及守信优惠政策,引导司乘人员自觉守信行驶,有效构建守法出行的高速公路通行环境。
案例三:西青区交通运输管理局
信用修复全程帮,筑信惠企暖营商
西青区运管局把信用理念融入党建、服务、执法、监管等各环节,实现从“管行为”向“管信用”的治理模式转变,充分发挥信用机制在企业监管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修复提醒全告知,筑信惠企零距离。扎实推进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明白纸“双送达”工作,实现告知率100%;做好最短修复期限到期前提示工作,对于修复有困难的外地企业,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解答修复难题,到期提示率达到100%。
(二)信用窗口优服务,暖心宣传助企行。在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信用宣传窗口,工作人员主动向办事群众及企业普及信用承诺、信用奖惩、信用修复等知识,营造行业“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氛围;深入企业点对点向运输经营者宣传信用政策文件、讲解信用修复操作流程,实现以信用宣传“软实力”转化交通发展“硬支撑”。
(三)信用分级强监管,分类施策促规范。全面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对道路运输企业开展信用等级评价,通过日常监管、重点监管等方式实现差异化监管全覆盖,对守信企业合理降低抽查频次,对高风险企业,积极做好帮扶指导工作。今年累计查处违法案件111起,重点整治超限超载,查获“百吨王”11辆、“双百”车辆12辆。
案例四:武清区交通局
在“两客一危”道路运输挂靠及本质挂靠经营专项整治工作中应用信用承诺
武清区交通局聚焦道路客运、危货运输领域挂靠及本质挂靠经营治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相关企业进行审查和认定,借助信用承诺制精准发力,构建企业白名单,形成车辆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监管严格、行为规范的道路运输市场格局。
(一)统筹部署实现精准识别。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区交通局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召开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会及多次工作推进会,全面审查甄别辖区内所有“两客一危”道路运输企业挂靠或本质挂靠经营行为,精准识别19家“两客一危”企业。
(二)信用承诺构建企业白名单。在专项整治工作中,推动19家“两客一危”企业主动作出承诺,并如实填报排查结果承诺书和自查表,杜绝漏报、错报和瞒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15批次核查,确立16家“两客一危”道路运输企业列入白名单,使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并使审查甄别阶段工作提前开展。
(三)压力传导确保取得实效。持续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加强企业走访,开展警示教育和诚信宣传督导,打消企业侥幸心理,如实上报自查结果。通过积极工作,共自查上报挂靠车辆51辆,通过采取车辆淘汰、报废、转移迁出等方式清理完成39辆。
案例五:滨海新区交通运输局
与法治同行,携诚信共进
滨海新区交通运输局将信用理念融入执法服务的全过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信用宣传活动,显著提升干部职工、从业人员以及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信”引新航向,社会信用条例学习深入人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学习。召开专题培训会,邀请辖区内10家交通运输重点企业负责人现场参加,其余企业线上参加,详细解读条例并为企业答疑解惑;公交各车队广泛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利用公众号、企业宣传阵地、公交站发布宣传海报、一图读懂等材料,开展车队职工集中学习等活动,让公交车成为倡导诚信出行的有力载体。
(二)“信”促文明行,信用交通宣传月活动纷呈。在滨海站、滨海西站、出租车站点等交通枢纽张贴信用交通宣传海报,利用LED大屏滚动播放宣传视频,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在宁波道交运服务大厅、驻新区审批局服务窗口为市民答疑解惑,发放宣传资料;执法人员主动走进货运、客运、航运等企业,了解企业诉求,介绍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等政策举措,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
(三)“信”护权益盾,信用承诺筑牢诚信交通屏障。组织行业企业签订自律信用承诺300余份,促进市场主体自觉履约践诺;制定《滨海新区交通运输局治理车辆超限超载专项工作机制方案(试行)》,通过与企业签订《无违法装载承诺书》,向企业宣传治超政策法规,开展安全生产联合约谈和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合法装载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