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1元抽手机”“免费抽1箱方便面”“免费抽3双保暖袜”……近日,多位消费者反映所收快递盒上贴有类似二维码小广告,但扫描进入后发现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支付邮费、拉人砍价等才能领取“免费”商品。这些二维码小广告就像牛皮癣一样,跟着快递盒不断流动。
无利不起早。快递广告业务的兴起,一方面反映了快递行业巨大市场规模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与快递行业利润的降低有一定关系,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尽管消费者踩过“雷”之后多有吐槽,但快递二维码广告依然野蛮生长。
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给二维码广告“排雷”,快递公司要主动承担起把关责任。令人遗憾的是,多位消费者投诉称,被骗后与快递公司交涉,对方称广告不是自己发布的,不需要为此负责。其实快递公司作为广告发布者,应对广告内容承担责任。如果消费者因虚假广告造成损害的,可以对广告主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要求广告发布方快递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清除快递盒上的“牛皮癣”,监管部门应该积极介入,及时依法处理,倒逼商家增强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广告内容审查机制。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遭遇陷阱后,应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投诉举报。面对快递公司的不作为,更要敢于依法较真,积极维权。
快递广告业务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快递企业的利润焦虑。如果能在不损害收件人、寄件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快递公司能充分利用快递包裹这一资源,通过广告收益,开拓邮费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从长远来看,对收件人、寄件人未尝不是好事。如何把快递二维码广告推入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创建快递公司、广告主和寄件人、收件人多赢共享的现代商业生态环境,值得相关各方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