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访问次数 :74 发布时间 :
摘要:农村发展需要政策扶持,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同样重要。普惠金融作为扶贫扶弱的金融体系,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普惠金融推动乡村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普惠金融对农村发展存在长期正向效应的结论。进而提出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提升农民金融素养、注重普惠金融风险防控等建议,以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提升“三农”服务质效。
关键词: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农村发展
一、文献综述
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在农村地区。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普惠金融是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普惠金融影响乡村振兴发展方面,徐诺金、崔晓芙(2018)对兰考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发现,经过一年多的普惠金融改革实践,兰考县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一二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1]。
王修华(2019)指出,农村金融可以通过个体行为、产业带动、环境改善、社会规范等效应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支撑,乡村振兴须构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制度的保障[2]。
刘世波等人(2020)分析了鲁、浙、贵三个省份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普惠金融对各省份乡村振兴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3]。
马俊、李季刚(2020)利用VAR模型分析了新疆地区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无法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4]。
在普惠金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谭燕芝、彭千芮(2018)对我国31个省份近十年来普惠金融的减贫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一系列变量之后,普惠金融可以降低当地甚至周边地区的贫困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5]。
熊凯军、刘琼(2018)测算了我国2005—2016年间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6]。
庄晓栋、许泽庆(2019)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中低水平时,普惠金融能够明显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当区域经济处于较高水平时,普惠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效应消失,此时,这些处于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应当转换普惠金融发展方式,积极利用互联网、云智能等新型工具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7]。
王树娟(2019)分析了我国2006—2016年农村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普惠金融在短期内能够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8]。
从普惠金融扶贫角度来看,南铭扬(2020)认为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减贫:一是完善征信体系从而降低农民贷款难度;二是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帮扶对象从而提升帮扶精准性[9]。关佳(2020)在梳理金融精准扶贫实践后得出结论: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金融科技满足扶贫过程中对于精准性、可获得性、可负担性的要求[10]。
赵萍、王纯杰(2020)通过对辽宁省多个贫困村的扶贫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普惠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区域间扶贫绩效不平衡现象,对此提出针对不同区域开发不同普惠金融产品的建议[11]。
张晴、龚亮(2020)对安徽省金融扶贫现状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对安徽各贫困县均有减贫作用且包含普惠金融贷款政策的减贫效果更好[12]。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尽管不同地区普惠金融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普惠金融有利于减贫以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探究普惠金融对农村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普惠金融推动农村发展的逻辑机理
农村发展涉及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精神富足、农业政策的优化及粮食安全系数的提升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实践证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金融的鼎力支持,乡村振兴就会举步维艰。因此,相关金融机构要承担起服务乡村的使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早日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图1为普惠金融助力农村发展的路径图。
(一)普惠金融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产业兴,农村经济才能快速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旅游业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持而发展缓慢,普惠金融通过自身的资源集聚和配置功能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撑。一方面,普惠金融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乡村农业逐渐呈现集约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更使得农业生产规模明显扩大、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但却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正是普惠金融缓解了这一问题,为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例如,陕西某县邮储银行通过“订单农业”这一金融产品引导农户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并在田间管理、产品销售等过程给予资金支持以解决一些合作社和农户的融资难题。
同时,普惠金融推动了新型农业形式的发展,为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提供了融资便利。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其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带动了种植业、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衔接,完善了产业链条。
(二)普惠金融助力农村环境改善
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普遍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污染物排放缺乏管理、农业用水用肥过量等。
美丽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普惠金融所贡献的力量不可小觑。一方面,普惠金融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拆旧房盖新房,而是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来提供,然而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让财力有限的政府望而却步。增加普惠金融供给或可破解这一难题,农村金融机构可为其提供长期低息资金来支持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普惠金融优化了资源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的缺口,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
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了保障。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节水节肥的绿色农业的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业的开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资金推动,普惠金融可以参与其中并享受农村生态转化为生态经济之后的成果,这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机遇。
(三)普惠金融助力农村文明善治
农村发展要注重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样不能忽略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农民精神层面的需求,鼓励更多文化资源进乡村,为农民提供更多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普惠金融是间接作用于乡风文明和乡村善治两个目标的。
对于乡风文明,一方面,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来实现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探索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比如,某农商银行推出“党员先锋贷”等信贷产品,党员、先进模范、退伍军人等可享受低利率和优先安排放贷的便利,在当地形成了争当先进的优良风气。对于乡村善治,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联合,在“三信”的创建过程中推动农村信用制度的完善,从而达到治理有效的目的。
(四)普惠金融助力农民生活富裕
发展的落脚点是人民,农村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我国广大农民更加富裕,生活更加幸福。然而,多数农民因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居住地区偏远等原因使得这一目标难以实现。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精准扶贫、产业帮扶等措施来帮助农民早日实现生活富裕。
一方面,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是走向富裕的第一步,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我国大多贫困地区和农民的生活都有极大改善,但这不是终点,扶贫之路还在继续。普惠金融通过精准筛选特困户,因户而异,提供不同的扶持策略并为其提供优惠的扶贫信贷服务来帮助贫困户提升自身技能和延续子女教育等。
同时,普惠金融通过自身的资金聚合能力,利用多种金融筹资工具,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保障农民享受到基本的生活服务。而且,由于金融的杠杆效应,扶贫资金的作用也会数倍增加。
另一方面,普惠金融通过产业帮扶使得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乡村有产业,农民就不会往外跑,农村人口流失及人才缺乏等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富裕的目标才能最终达到。
三、普惠金融推动农村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普惠金融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Sarma(2008)从金融服务的渗透性、使用效应、产品三个维度得出普惠金融评价指标,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中金融包容程度以及普惠金融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弥补了普惠金融指标缺乏的空白。
本文在借鉴Sarma及其他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普惠金融贡献度和普惠金融深度两个指标。其中,普惠金融贡献度用年度农户储蓄存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之和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来衡量;普惠金融深度用农村居民人均贷款额来衡量,即用年度涉农贷款余额与我国农村人口数之比。
由于我国从2007年开始创立涉农贷款余额统计,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将研究区间定为2007—201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二)模型检验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分析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考虑到我国2013年前后对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调查方法、范围以及指标口径有所不同,因此选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来衡量农村发展水平,并用RDL来表示。
首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IFC、IFD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RDL为二阶差分平稳序列。其次是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根据AIC准则建立二阶滞后模型。最后是模型平稳性检验,AR根如图2所示,所有根都位于单位圆内,说明该模型稳定。
(三)实证结果分析
普惠金融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普惠金融贡献度和深度受到冲击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对农村发展水平有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初期时资金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的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贷款无法偿还,从而出现农村发展水平暂时下降的局面,但从第二期开始普惠金融对农村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甚至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整体来看,普惠金融对农村发展有长期的正向效应,并且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四、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扶贫扶弱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发展存在长期正向影响。然而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应当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村发展保驾护航。
(一)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导致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做好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工作刻不容缓。
第一,在分析当地农业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我国农村地域广袤、各具特色,金融机构在推出新产品之前,需要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信贷产品。同时,针对不同的群体如个体经营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进行差异化金融服务。
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普惠金融新产品和创新服务模式。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于农民的各类金融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涉农信贷、理财产品、惠农APP等,以弥补金融网点不足的短板,有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比如,建设银行通过搭建“裕农通”线上平台帮助农场销售果树,破解其在疫情期间卖货难的困境,除此之外,该平台还提供线上防疫知识普及和线上买药、免费存取款、生活缴费等服务,提升了农民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第三,金融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为“三农”发展保驾护航。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政策性优势,引导和支持农业发展;村镇银行要发挥深植于农村的优势,积极进行农业贷款产品的创新,缓解农户融资困境;商业银行可与保险、基金、担保等机构联合,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是普惠金融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普惠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和配置效率,从而保障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然而,由于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息采集难度大、农村信用评定标准不一及相关法律缺失、缺乏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等因素,导致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困难重重。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政府引导。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采集和管理,统一信用评定标准,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并做好村民信用信息保护工作。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可成立专门信用小组,有计划地对当地村镇开展信用建设工作。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用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农户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完善电子信息档案,在充分考虑农户资产状况、信用记录、还款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
第三,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氛围,使信用文化深入人心。信用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建立长期宣传教育机制。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村民宣传信用的重要性,提高该类村民对于信用建设的认知度,通过他们带动更多村民了解信用建设的好处,并通过反面案例教育村民,起到警示作用。
第四,政府和各金融机构协同推进“三信”创建工作。要注重发挥“信用户”的带动作用,让村民看到守信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第三方公司专门负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政府授权下进行信息采集和评定工作。
(三)推进农村居民金融素养
提升金融素养即金融消费者对于相关金融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金融决策能力。当前,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不高,存在金融知识储备不足、缺乏金融技能、金融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阻碍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其金融决策的准确性,对于农村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因此要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
首先,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教育部门协同发力。政府要明确金融机构、教育部门等各类主体的金融教育责任,在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方案推动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教育。
当地金融机构要主动承担起职责,通过定期组织村民开展讲座、发放金融知识手册等方式做好普惠金融宣传教育工作。教育部门可将金融素养纳入农村教育规划并加强金融师资队伍的建设。
其次,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教育。比如针对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信贷和保险知识的讲解,针对老年人主要讲解如何防范金融骗局及规划退休资金等。
同时,在进行金融教育培训时要考虑到听众的受教育程度,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再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电视、金融APP等农村居民广泛接收的信息渠道,通过简单有趣的小视频、真实案例分析等形式普及和传播金融知识。
(四)构建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金融发展理念,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传统金融风险以及自身独特的风险。由于普惠金融的受众群体多为小微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差、相关财务信息收集困难、信用意识薄弱、金融素养不高等问题,给我国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普惠金融要想可持续发展,风险防控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完善普惠金融风险防控措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第一,加强普惠金融风险识别工作,构建风险转移机制。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还不成熟,各银行在开展普惠金融相关业务时要充分了解其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做好预防及识别工作。此外,银行可积极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普惠金融保险进行风险转移。
第二,善于利用金融科技进行风险防控。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让更多人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银行的管理成本和业务人员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而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风险监控体系将会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三,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普惠金融风险防控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保障,要尽快完善普惠金融相关法律,为其业务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同时,各监管部门应明确监管职责,在自身监管领域之内加强对普惠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的审查力度。(本文摘选自《征信》2021年第2期,作者:郭国峰、张颖颖。)
参考文献:
[1]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课题组.普惠金融落地路径探析:基于兰考县的实证[J].征信,2018(3):7-14.[2]王修华.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撑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3):35-43+157.
[3]刘世波,邓生朋,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基于鲁浙贵3省数据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20(4):56-62.
[4]马俊,李季刚.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J].经济视角,2020(2):71-82.
[5]谭燕芝,彭千芮.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J].当代财经,2018(3):56-67.[6]熊凯军,刘琼.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2005—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8(12):130-144.
[7]庄晓栋,许泽庆.中国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9(11):60-65+83.
[8]王树娟.农村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联动关系分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9(14):28-32.
[9]南铭扬.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10):101-103.
[10]关佳.金融精准扶贫的数字普惠面向:核心动力与实现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0(10):56-64.
[11]赵萍,王纯杰.农村普惠金融扶贫:成效、差异与审思:基于辽宁省117个贫困村的实证调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8):103-111.
[12]张晴,龚亮.普惠金融减贫异质效应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6):136-139.